自主自信的開放選擇——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發展與活力!贊~!
更新時間:2018-05-02 15:35 來源:嵩峰礦業 點擊數:
嵩峰鋁礬土在開放的大潮中將更加穩定與快速的發展。新聞轉載:中國金融業新一輪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,內外資市場主體正迎來難得的機遇。但是,一段時間以來,開放是“城下之盟”,屬于“迫于壓力之舉”的聲音仍然不絕。殊不知,中國金融業的開放,有既定的節奏、現實的需要、成熟的條件,是中國延續4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功做法,自主自信的選擇。
一有既定節奏。早在2017年中央一系列重要會議上,中國就釋放出了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的重要信號。從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到中共十九大再到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,對擴大金融開放都有著清晰的部署。再看中國高層領導在不同場合的講話,金融業擴大開放的決心和思路更是顯而易見。近年來,一系列放寬銀行、證券、保險行業外資股比限制等措施也陸續發布,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脈絡清晰可見。這次開放舉措,亦承續著穩步推進擴大開放的既定節奏。
二有現實需要。當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,但是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與我國的大國地位不相匹配。不少權威專家指出,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并不是對外開放過度,而是對外開放不足。無論是在國際上作對比,還是與國內其他行業領域相比,金融業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都還不夠。當前金融業還面臨許多任務,這既包括對外提升國際影響力,對內提升金融機構競爭力和服務能力,也包括進一步促進跨境資金流動平衡等,而進一步“引活水”、擴大開放則是助力完成這些任務的一把“金鑰匙”。
三有成熟條件。值得一提的是,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并不是一放了之,而是在完善宏觀審慎管理、加強金融監管、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前提下的穩步有序開放。這也就意味著,開放需要有相匹配的經濟治理能力、防控風險能力。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,中國在這方面已經積累不少經驗。同時,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金融大國,資本項目可兌換、匯率市場化、人民幣國際化都在穩步推進中,昔日的一葉扁舟已經成為大航船,對潛在的海上風浪也有了搏擊能力。
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,中國金融業的巨大成就正是得益于對外開放,引入競爭,優化資源配置,才有了整個行業的進步與繁榮。40年后的今天,中國再次做出了堅定不移擴大開放的自主選擇。我們有理由相信,順著積極審慎的開放路線圖,中國金融業將更加獲益于開放,并進一步服務好實體經濟、促進中國經濟發展,也為世界金融市場的繁榮發展奉獻力量。